产品简介:
M13和其它的丝状噬菌体载体,在文库构建和为序列测序提供单链DNA和引人突变方面十分有用。将适量M13丝状噬菌体或者相关噬粒(M13来源)感染的液体培养物离心,上清中的单链噬菌体DNA在高离序盐状态下选择性吸附于离心柱内硅基质膜,再通过一系列快速的漂洗-离心的步骤,将盐、细胞代谢物,蛋白等杂质去除,最后低盐的洗脱缓冲液将纯净噬菌体单链DNA从硅基质膜上洗脱。
操作步骤:
以 800μl噬菌体感染细菌培养上清提取举例:
第一次使用前请先在漂洗液WB 中加入指定量无水乙醇,充分混匀,加入后请及时在方框打钩标记已加入乙醇,以免多次加入!
1:将M13 丝状噬菌体或者相关噬粒(M13 来源)感染的液体培养物分装在1.5 毫升离心管,12,000rpm 离心5 分钟沉淀菌体。
2:小心取800μl 上清转入新的1.5ml 离心管,加入400μl 结合液MB,充分混匀。如果使用的上清大于或者小于800μl,则结合液MB的用量需要按照比例增加或者减少。
3:将上述混合物加入一个吸附柱AC 中,(吸附柱放入收集管中)13,000rpm 离心15秒,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。
吸附柱一次最多只可以容纳大约700μl混合物,因此需要分次把混合物加到吸附柱
内,重复步骤3。
4:加入700μl 漂洗液WB(请先检查是否已加入无水乙醇!),12,000rpm 离心30 秒,弃废液。
5:将吸附柱AC 放回空收集管中,13,000rpm 离心2 分钟,尽量除去漂洗液, 以免漂洗液中残留乙醇抑制下游反应。
6:取出吸附柱AC,放入一个干净的离心管中,在吸附膜的中间部位加60μl 洗脱缓冲液EB(洗脱缓冲液事先在50℃水浴中预热), 室温放置1 分钟,12,000rpm 离心1 分钟。如果想得到较多量的DNA,可将得到的溶液重新加入离心吸附柱中,10,000rpm 离心1 分钟。
洗脱体积越大,洗脱效率越高,如果需要DNA浓度较高,可以适当减少洗脱体积, 但是最小体积不应少于40μl,体积过小降低DNA洗脱效率,减少DNA产量。
7:DNA 可以存放在2-8℃,如果要长时间存放,可以放置在-20℃。
附录(M13噬菌体感染细菌培养上清准备过程):
下面举例说明 M13噬菌体感染细菌培养上清准备过程,详细的 M13噬菌体(或 M13来源噬粒)培养和上清准备过程请参见『分子克隆』第二版。
1:37℃ 振摇过夜培养合适的噬菌体宿主菌(如JM109)。
2:使用6%的过夜培养菌接种新鲜的LB 培养液,37℃振摇培养一个小时。
3:根据M13 噬菌体的储存液的浓度(滴度)按照0.5-1.5%(V/V)的比例加入噬菌体 来感染宿主菌。37℃振摇培养5-6 个小时。
4:将上面M13 丝状噬菌体或者相关噬粒(M13 来源)感染的液体培养物分装在1.5 毫升离心管,12,000rpm 离心5 分钟沉淀菌体。
5:可选步骤: 小心取1 毫升上清转入新的1.5ml 离心管, 重复步骤4 离心5 分钟。 这步有助于去除上清中残留的微量宿主菌 RNA或者 DNA。
6:小心取800μl 上清转入新的1.5ml 离心管。
7:按照操作步骤提取噬菌体单链DNA。
问题与解决办法:
第一次使用前请先在漂洗液WB 中加入指定量无水乙醇,充分混匀,加入后请及时在方框打钩标记已加入乙醇,以免多次加入!
1:将M13 丝状噬菌体或者相关噬粒(M13 来源)感染的液体培养物分装在1.5 毫升离心管,12,000rpm 离心5 分钟沉淀菌体。
2:小心取800μl 上清转入新的1.5ml 离心管,加入400μl 结合液MB,充分混匀。如果使用的上清大于或者小于800μl,则结合液MB的用量需要按照比例增加或者减少。
3:将上述混合物加入一个吸附柱AC 中,(吸附柱放入收集管中)13,000rpm 离心15秒,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。
吸附柱一次最多只可以容纳大约700μl混合物,因此需要分次把混合物加到吸附柱
内,重复步骤3。
4:加入700μl 漂洗液WB(请先检查是否已加入无水乙醇!),12,000rpm 离心30 秒,弃废液。
5:将吸附柱AC 放回空收集管中,13,000rpm 离心2 分钟,尽量除去漂洗液, 以免漂洗液中残留乙醇抑制下游反应。
6:取出吸附柱AC,放入一个干净的离心管中,在吸附膜的中间部位加60μl 洗脱缓冲液EB(洗脱缓冲液事先在50℃水浴中预热), 室温放置1 分钟,12,000rpm 离心1 分钟。如果想得到较多量的DNA,可将得到的溶液重新加入离心吸附柱中,10,000rpm 离心1 分钟。
洗脱体积越大,洗脱效率越高,如果需要DNA浓度较高,可以适当减少洗脱体积, 但是最小体积不应少于40μl,体积过小降低DNA洗脱效率,减少DNA产量。
7:DNA 可以存放在2-8℃,如果要长时间存放,可以放置在-20℃。
附录(M13噬菌体感染细菌培养上清准备过程):
下面举例说明 M13噬菌体感染细菌培养上清准备过程,详细的 M13噬菌体(或 M13来源噬粒)培养和上清准备过程请参见『分子克隆』第二版。
1:37℃ 振摇过夜培养合适的噬菌体宿主菌(如JM109)。
2:使用6%的过夜培养菌接种新鲜的LB 培养液,37℃振摇培养一个小时。
3:根据M13 噬菌体的储存液的浓度(滴度)按照0.5-1.5%(V/V)的比例加入噬菌体 来感染宿主菌。37℃振摇培养5-6 个小时。
4:将上面M13 丝状噬菌体或者相关噬粒(M13 来源)感染的液体培养物分装在1.5 毫升离心管,12,000rpm 离心5 分钟沉淀菌体。
5:可选步骤: 小心取1 毫升上清转入新的1.5ml 离心管, 重复步骤4 离心5 分钟。 这步有助于去除上清中残留的微量宿主菌 RNA或者 DNA。
6:小心取800μl 上清转入新的1.5ml 离心管。
7:按照操作步骤提取噬菌体单链DNA。
问题与解决办法:
低核酸产量或者纯度不高 | 试剂盒储存在非最佳条件-建议:收到试剂盒后总是存放在室温(15℃-20℃) |
缓冲液或者试剂暴露于减少它们有效性的条件下-建议:储存在室温(15℃-20℃),每次用完后立刻盖紧盖子,以免溶液蒸发, pH 改变和污染。 | |
漂洗液WB 中忘记加无水乙醇-建议:第一次实验时,在漂洗液WB中加入指定量无水乙醇。 | |
试剂和样品没有充分混匀-建议:加入每个试剂后都要充分混匀。 | |
噬菌体上清滴度太低-建议:离心取噬菌体感染细菌培养物上清时离心最好不要超过5 分钟,转速不要超过12,000rpm,否则噬菌 体上清也可能离心下来。重新培养一次噬菌体感染细菌。 | |
洗脱效率不高-建议:确保做了步骤5,否则残留乙醇会影响洗脱效率,仔细阅读步骤6 和只使用洗脱缓冲液EB 洗脱。 | |
DNA 下游酶切 不能切开或者 酶切不完全 | 忘记做步骤5,乙醇抑制了酶切反应-建议:做步骤5,然后空气 中晾几分钟,让残留乙醇挥发。 |
一些硅基质膜成分一起洗脱下来,抑制了酶切反应-建议:将洗脱的基因组DNA 溶液13,000rpm 再离心一分钟,小心取上清使用。 | |
纯化的DNA 产物D260 数值异常偏高 | 一些硅基质膜成分一起洗脱下来,干扰了分光光度计读数-建议: 将洗脱的回收DNA 溶液13,000rpm 再离心一分钟,小心取上清使用。 |
产品特点:
1:不需要使用有毒的苯酚等试剂,也不需要乙醇沉淀等步骤。
2:节省时间,简捷,单个样品操作一般可在10分钟内完成。
3:产量高,典型的产量800µl M13丝状噬菌体上清可以提取3µg噬菌体单链DNA。
4:多次柱漂洗确保高纯度,OD260/OD280典型的比值达1.7-1.9。可以直接用来测序,一般典型可辨认读长达650bp。
2:节省时间,简捷,单个样品操作一般可在10分钟内完成。
3:产量高,典型的产量800µl M13丝状噬菌体上清可以提取3µg噬菌体单链DNA。
4:多次柱漂洗确保高纯度,OD260/OD280典型的比值达1.7-1.9。可以直接用来测序,一般典型可辨认读长达650bp。
保存条件:
室温
注意事项:
一:储存注意事项
1:结合液MB 低温时可能出现析出和沉淀,可以在37℃水浴几分钟帮助重新溶解,恢复澄清透明后冷却到室温即可使用。
2:避免试剂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产生挥发、氧化、pH 值变化,各溶液使用后应及时盖紧盖子。
二:其他注意事项
1:所有的离心步骤均在室温完成,使用转速可以达到13,000rpm的传统台式离心机,如Eppendorf 5415C 或者类似离心机。
2:开始实验前将需要的水浴先预热到50℃备用。
3:结合液MB 含有刺激性化合物,操作时要戴乳胶手套,避免沾染皮肤,眼睛和衣服。若沾染皮肤、眼睛时,要用大量清水或者生理盐水冲洗。
1:结合液MB 低温时可能出现析出和沉淀,可以在37℃水浴几分钟帮助重新溶解,恢复澄清透明后冷却到室温即可使用。
2:避免试剂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产生挥发、氧化、pH 值变化,各溶液使用后应及时盖紧盖子。
二:其他注意事项
1:所有的离心步骤均在室温完成,使用转速可以达到13,000rpm的传统台式离心机,如Eppendorf 5415C 或者类似离心机。
2:开始实验前将需要的水浴先预热到50℃备用。
3:结合液MB 含有刺激性化合物,操作时要戴乳胶手套,避免沾染皮肤,眼睛和衣服。若沾染皮肤、眼睛时,要用大量清水或者生理盐水冲洗。
UN码:
HazardClass:
危害声明:
安全说明:
搜索质检报告(COA)
参考文献 & 客户发表文献
本计算器可帮助您计算出特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、溶液浓度和体积之间的关系,公式为:
质量 (g) = 浓度 (mol/L) x 体积 (L) x 分子量 (g/mol)
摩尔浓度计算公式
用本工具协助配置特定浓度的溶液,使用的计算公式为:
开始浓度 x 开始体积 = 最终浓度 x 最终体积
稀释公式
稀释公式一般简略地表示为:C1V1 = C2V2 ( 输入 输出 )